肖雯捷
个人简介:肖雯捷,2013级新闻学(经济新闻)专业本科生,留学院校为Boston University。历任人文学院分团委学生会主席、Discover SWUFE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Fellow负责人等职。曾获校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三下乡优秀个人、光华学子综合素质50强、G20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申请季告一段落,我一共拿到了3个offer,分别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MA in Communication、Boston University-Mass Communication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Rutgers University-MA in Communication。我正式接受的offer是Bost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下的Mass Communication-Marke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7500奖学金),专业排名北美前五。
选择研究生的时候申请这个专业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从我个人角度而言,从大一到大三上学期的这两年半的活动和学生会生涯,给了我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很多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职业规划、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我之前其实和大部分人一样的,对职业、工作等等都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又或者说只是为了丰富简历而去做比赛、做科研、做活动,但是后来随着实习和活动的不断丰富,我在越来越多的实践中找到了我未来的工作兴趣:我想要做和communication相关的工作。
然而在实践中还是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需要更加专业和系统的学习,而且相关最新技术和理论的更新发源地基本上都在美国,再加上大二暑假的时候有幸在美国的几所顶尖大学里粗浅地了解了他们的授课方式,我觉得这种启发式的知识获取方式非常适合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因此综合考虑之后从大三下开始准备申请北美的研究生。
在申请过程中,虽然相对而言我的英语基础还是比较好的,但因为我是申请communication相关专业,需要递交的标化成绩包括了TOEFL和GRE,且单项成绩都会有相对高的要求,可以说准备成绩是最占用时间和经历的一段时间了。
首先是GRE。从16年1月开始断断续续地准备,一直到十二月份考出322+3.5,我一共考了三次,中间11月份还考了一次托福。中间特别挫败的就是前两次都考的310左右,这个分数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中国学生的average逼近320,我必须刷到一个相当高的成绩才能比较有竞争力。当时时间也非常紧张,第二次考都已经9月底了,相当于说是半年的时间一点进展都没有,各种各样的题包括OG、真题资料等等都做了很多遍,心态也比较不稳定,特别是因为10月份开始又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开题准备+申请文书的准备阶段,整个人处在特别焦虑的状态。
于是基本上从十月到12月4日全部出分为止,我都是闭门读书的状态:我给自己下了最后通牒, TOEFL在11月初结束且只考一次,GRE在12月初结束且为最后一次。这一个半月同时准备GRE和托福真的是非常痛苦,当时想着绝对不能就拿着310去申请,所以就是那种破釜沉舟的决心让我真正的沉下心来疯狂的吸收一切考试资料和经验,最后加上一点点运气,终于考出了322(v157)这样一个相对不错的分数,同时托福也一次就考上了103。因此我也建议想出国的同学,最好能在大三下解决标化,不然的话可能在申请过程中会比较被动。
选校方面,我主要是结合就业和专业排名来看的,因为个人会倾向于在美国实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国,积累了更多的工作经验之后会优势更大,也因此我会更看重专业排名而不是综合排名。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路都是自己走的,在理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之后无怨无悔的为之奋斗——或许这是在我眼里最好的归宿。
肖雯捷
我最终选择Boston University的很重要的原因是首先Boston的文化氛围很好,又是美国东部的中心城市,传媒产业发达;同时BU在传媒业的校友声誉非常不错,而且我个人去过Boston,也非常喜欢这个城市,因此综合考虑下来我决定去BU。
文书上我自己总结的有三点经验:首先第一点就是你会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告诉你,到底招生官想看到什么;然后第二个方面因为我申请的比较晚,加之大学前三年并没有刻意的去谋划简历,所以我需要短时间内筛选出和专业最直接相关的经历,并且放大自己的收获,让招生官确认我是一个非常优秀且有资格获得录取的申请者;最后就是要用简单的句子有逻辑的讲好大学三年的故事:尤其注意不要套用复杂的句式,格式规范合理即可。
最后简单说一下学生会和志愿服务,这两块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我全部的大学生活。在学生会做到主席,让我对这个集体充满了归属感,真正当自己需要扛起一个集体的时候,无关乎人数多寡,单是一个小小的期望都重如泰山。团学已经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美与不美,都成就了现在的我;同时,有这样一群人,陪着我,很幸福。
很多时候和别人聊起志愿服务活动,会有人问我这样的问题:志愿者有什么意义?包括有时候我父母也会觉得我投入的精力太多了。然而在我看来,志愿服务远不止表面上能获得的那些:开拓眼界、丰富简历这些实际上的记录都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在志愿活动中间去和形形色色的人交流,像海绵一样疯狂的汲取各领域的知识,去直面当你作为个体能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有哪些,而不是每天把自己局限在小小的格子间,在网络上驰骋。虚拟永远无法取代真实,付出和奉献将会让生活充满意义,这就是我对于志愿服务乃至课外活动的全部理解。
从来打磨自己的过程都很长、很痛,但我觉得很值得。人其实就像陀螺,不抽自己一鞭子,就不知道自己可以转得多快。在青春正盛的四年里,我做出了很多足以改变人生的选择,也许在未来我不一定会对此感到满意,但我一定不会因此而后悔。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供稿:人文(通识)学院
责任编辑:罗锋